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

吃冬至圓


99.12.22冬至


文字引用處:http://content.edu.tw/local/taipei/tpteach/holiday/c9.htm

  天文學家將圓天分為三百六十度,作為一年時間的分配,自春分起,將春分、夏至、秋分和冬至各放在九十度的位置上,所以冬至是以陽曆而論,每年的冬至約在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。農民曆解釋冬至的自然現象:「斗指戊,斯時因氣始至明,陽氣之至,日行南至,北半球晝最短,夜也最長。」
  冬至這一天,對北半球的我們來說,太陽直射南迴歸線,所以斜射角度最大,日照最不足,太陽東偏南(篇離角度最大)升起,當天正午的太陽的高度角最低約約只有48度,所以白天最短,晚上最長;所以也叫「最長的一夜」。過了這一天,太陽直射位置慢慢往北移(往赤道方向),白天就慢慢地變長起來,太陽高度角也逐漸變大。所以在時序的轉進中,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冬至這一天,冬至成為重要的節日,民間稱為「冬節」。
  冬節周代已有,自漢以來,冬節更為隆重「唐書」載:「元正,歲之始;冬至,陽之復,二節並重。」唐代以與新年並重,所以民間有「冬至大如年」的說法,到了宋代民間更為熱烈慶祝,杭州市區休假三日來歡度冬節。
相關習俗
(一)敬神明
冬節一早,煮甜湯圓,先在大廳敬供神明與祖先。
(二)拜祖先和祭祖
中午時備酒菜,先祭祖先,然後全家聚餐,歡度冬節。冬至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,凡有「祖祠」或「祖廟」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,稱為「祭冬」。有的在冬至前十天舉行,儀式隆重,祭後設宴招待親友,深具敦親睦鄰的功能。
(三)吃甜圓仔添歲
祭祀神明、祖先完畢一家人吃圓仔,全家團圓而食,叫做「添歲」,即古所謂「亞歲」。清代「重修鳳山縣志」記載:「十一日冬至,家作米丸,祀祖先,禮神畢,卑幼賀尊長者,節略如元旦。」
民間在冬節前一、二天,家家戶戶開始磨粉,在節前夕全家大小一起來搓湯圓,有紅的,也有白的,小朋友們則用米粉塑造的家飼如雞、狗、豬等等,俗稱「做雞母狗仔。」
(四)餉耗
在鄉下祭拜結束後,會將湯糰黏一、二個在門戶器物之上,即所謂「餉耗」。高拱乾修「臺灣府誌」中的記錄有「門扉器物,各黏一丸,謂之餉耗。」這雖是清代的習俗,但卻仍存留在我們民間的社會裡。
(五)補冬
在王詩琅所編艋胛歲時記中有關「補冬」的記載如下:「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,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,貧戶則以福眼肉(龍眼乾肉)和糯米、糖炊米糕而食,俗謂此日食補品,於身體特別有益。」現代人到冬天常見街上有「紅面蕃鴨」、「薑母鴨」和各式各樣的「羊肉爐」(土羊肉或洋羊肉,臺灣式或外國式的)。不就是以前家中冬天的補品,一般人繁忙,沒時間燉煮,方便大家進補啊!這些補品都是較烈(熱)的食品,不宜吃太多,會造成流鼻血。

=============分格線===================

即然冬至是要吃湯圓,所以就不能免俗啦!
來煮圓仔湯啦!


芋仔一粒


湯圓口味隨自己喜好購買。
我們偏好芝蔴口味的,不過我也買了花生的。

孩子晚上下課回來,吃一碗熱熱的圓仔湯,真是幸福啊!



咬一口,內餡就流了出來,好燙!好好吃!
兒子說:試一粒花生的!
但拍起來效果很不好,所以就沒有po上來。

芋仔也很鬆軟,不過這一粒芋仔不會Q,所以口感打折。



俗語說:沒冬至就在搓圓了,更何況冬至到了不搓圓?

這一句話是說以前農村時期,小孩子要吃湯圓是非常的不容易,總是巴望著能多吃一次湯圓,所以冬至還未到的時候就吵著要吃湯圓,若父母空閒時也許能滿孩子的願,等到了冬至就是理所當然的要搓湯圓,吃湯圓囉!


總之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:好康的事,多多益善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