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「估狗」打上"李清祥"三個字隨便就可以搜尋到好多的資料,更想不到也紅到國外去了!哈~~~!
之前接到國外的電話要我們寄到國外去,我還很不解為什麼連國外的人都來訂呢?原來.....拜報章雜誌及網路所賜。
以下轉貼一篇網路文章,感謝 手作文字 的作者「寶兒」。
之前接到國外的電話要我們寄到國外去,我還很不解為什麼連國外的人都來訂呢?原來.....拜報章雜誌及網路所賜。
以下轉貼一篇網路文章,感謝 手作文字 的作者「寶兒」。
【明報專欄】吃到麵包的源頭
驟看筲箕上的黑圓果子,還以為是藍莓,《透南風》創刊雜誌4月號的封面,就有一幀這樣的照片。看真點,原來是龍眼乾,旁邊寫上專題「深培」,透着寶島南方的和風,和着一個個鄉土故事。
台南東山區是豐盛的百年龍眼產地,因為收成太多,龍眼又不宜久放,家家戶戶遂演變出一連串烘焙龍眼乾的方法。南溪里裏共有230個這樣的傳統焙灶,其中土窯巷9號,就是李清祥他們的灶寮。
立秋開始,要先拜寮祈求工作順利,從採收烘焙到剝肉,都是農民一手一腳料理看顧好。烘焙台上總是熱熱鬧鬧的,一次窩進五個人來幹活,確保每顆龍眼都受熱,又用龍眼枝生火,所以龍眼乾便有特殊的香氣。這樣看來繁瑣微小的工序,卻是一絲不苟的,不為了賺最多的錢節省工序,而他們卻始終在意,龍眼乾有沒有得到最好的照料。
直至文裏提到「冠軍麵包吳寶春」這個名字,我像觸電般,哦,原來早前副刊報道的世界麵包冠軍自創的「酒釀桂圓麵包」,堅持嚴選的本土材料,就是家鄉裏的龍眼乾。有時閱讀也真是一種緣分,從報紙到雜誌,一下子把故事連繫起來,人彷彿讀通讀懂了什麼。
吳寶春在南部長大,憶起母親新炊的桂圓糯米糕,不如就用家鄉的桂圓做麵包。那比法國麵包更好吃的台灣麵包,是對本源的顧念,也是感情的延續與發揚。想不到吃麵包,還可以吃着背後整道人文風景,吃着了某些人付出的整輩子的心血。雖然我還沒嘗過,但單是想想,一口咬下去的鬆軟,一定會很不一樣。
我們這些只知道食物原產地是超級市場的香港人,也許就吃不到那樣的情懷。台灣人的麵包,有台南的土窯巷,那麼我們的香港,該往哪裏去尋這根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