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

台南東山土窯巷 李清祥傳承百年傳統



中評社台南9月5日電(記者 趙家麟專訪)“我們東山有‘土窯巷’,走進‘土窯巷’,窯窯相望!”台南市東山區的南溪村,有一條“土窯巷”專門用來烘焙龍眼干的傳統土窯,在中秋前夕,幾乎所有要製成桂圓的東山龍眼,都進了土窯。東山果樹產銷班班長李清祥4日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“土窯”是我們東山的寶。


  歷任東山區南溪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李清祥,出生於1942年,在東山的山區擁有一大片龍眼樹林。種植龍眼樹、採收龍眼、加工製成桂圓,是祖先代代相傳的產業,到了他這一代,增加了在龍眼樹下養蜂採蜜,還是與龍眼樹脫不了關係。

  李清祥帶領記者來到溪南村的“土窯巷”,這裡是2006規劃而成的一條山林間的龍眼產業小徑。他說,一路上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烘焙龍眼干的土窯,這條路上有30幾座,整個溪南村有百座以上。

  李清祥的土窯,是先祖輩傳下來沿用的,雖然添了與一些遮雨、木柱設施,但傳統的土窯基本結構幾乎沒改變。利用地勢與空氣對流的原理,柴火放在窯口適當的位置,火焰自然的往窯內竄燒,熱氣要均勻的分布在每個角落;他說,這就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智慧。

  年逾70的李清祥,每日農耕、烘焙、養蜂,數十年如一日。他說,東山龍眼的肉質肥厚、甜度高,適宜用來烘焙製成龍眼乾,大約3台斤龍眼鮮果經烘焙乾燥後才能製成1台斤帶殼龍眼乾,經去殼去籽後,就成了俗稱桂圓的龍眼干,東山大多數的農民仍遵循古法,以傳統土窯烘焙龍眼干。

  李清祥表示,在帶領社區發展協會時,規劃了“土窯巷”,為每一座的土窯編號、掛上窯主的姓名,還自己在龍眼林、土窯巷內搭建了一座休憩亭,安非龍眼產業的體驗行程,獲得不錯的迴響,也讓在許多不是農村成長的民眾,了解龍眼干的製程同時,增加了地方的收益。

  今年,擔任果樹產銷班班長的李清祥,為偏僻的農村引進新觀念,成立了加工示範場,讓龍眼剝殼、去籽、取肉的過程,工作的環境更好、更為衛生。他說,很多老輩都不想改變,但他身為產銷班長,在吳寶春將東山龍眼干帶上國際的此時,他還是要想辦法去提升東山龍眼干的衛生品質。

  他說,東山龍眼乾製作過程需歷經繁複的手續,從一開始的採收、入米、落焙、清米、翻焙、收袋至最後一道剝肉的程序,過程中皆需仰賴手工作業,非常耗時費力,但也因為維持傳統的工法,“東山龍眼干”才保有百年不變的風味。

  談到手工,李清祥感嘆,現在的農村,缺工最頭疼。從早期農村社會至今,剝龍眼肉是由農家婦女及小孩子於自己家中代工完成。如今,東山龍眼產業已面臨農村人口老化、外移,剝龍眼殼缺工的情形越來越嚴重。

  他說,農村的人口老化,從事龍眼產業的幾乎是年長一輩的村民,粗重的採果、搬運,至次帶有危險性的爬樹工作,都還是要老人自己來,這是沒辦法的事,農村裡的年輕人都在外頭工作,嫌農作幹活太辛苦。

  李清祥是龍眼干達人,也是養蜂人家。在他的龍眼樹下,還有一箱箱的蜂箱;李清祥一手提了煙壺,一手提起了蜂巢,他說,這些蜜在3、4月花季時,是採蜜的極盛期,現在入秋的季節,就都來自各種野花。東山除了“龍眼干”之外,“龍眼蜜”也是另一項特產。



文字引用處:台南東山土窯巷 李清祥傳承百年傳統(中評社 趙家麟撰攝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